微生物检测结果是否进行折算?
QC

各位老师所在的企业环境确认,环境监测时所取的样品进行微生物检测后,会根据进行回收率进行折算吗?


 因为其回收率一般较低,尤其是表面微生物微生物回收率一般会更低,理论上应进行折算才合理。

 但是见到的企业很少进行折算的,各位老师的理解是?所在的企业的做法是?

2025-10-11 16:13 匿名     
LQZCS 2025-10-13 08:14

总的来说,目前的行业共识和主流做法是:在日常的常规环境监测中,不对微生物检测结果进行回收率折算。但在方法学验证时,必须进行回收率研究,以证明所用方法的有效性。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这个问题:

1. 为什么在日常监测中不进行折算?

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和行业惯例:

  • 监管机构的立场:主要的药品监管机构,如美国FDA、欧盟EMA以及中国的NMPA,在其指南中均未要求或推荐在日常监测报告中对微生物结果进行回收率折算。它们关注的是通过验证证明你的监测方法是“适用”的,然后使用这个已验证的方法持续监测,以建立趋势和设定警戒限、行动限。

  • “绝对数量” vs “趋势监控”: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并非获取环境中微生物的“绝对真实数量”(这在技术上几乎不可能),而是评估生产环境的受控状态和变化趋势。只要监测方法经过验证且始终一致地执行,所得到的数据就是有意义的、可比较的。

  • 实际操作上的困难

    • 微生物的多样性: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种类繁多,不同菌株在同一表面或介质上的回收效率差异巨大。我们无法为每一个未知的菌落确定一个具体的回收率。

    • 样品的不均一性: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分布是不均匀的,同一个点两次采样结果都可能不同。引入一个折算因子会增加数据的“伪精确性”,反而可能误导判断。

    • 回收率研究的条件性:回收率是在验证时,使用特定的挑战菌(如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等)在可控条件下测得的。它代表了该方法在最差条件下的捕获能力,但不能完全代表日常捕获到的所有未知环境菌。

2. 回收率研究在什么时候做?目的是什么?

回收率研究是环境监测方法学验证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的目的不是用于日常折算,而是为了:

  • 证明方法的有效性:向监管机构和内部质量体系证明,你所采用的取样方法(如接触碟法、擦拭法、浮游菌法)能够从表面或空气中有效地捕获和回收微生物。

  • 确定方法的适用性:通过回收率数据,确认该方法适合用于你所监测的特定环境(如A级区、C级区)和表面(如不锈钢、油漆墙面、设备表面)。

  • 满足法规要求:欧盟GMP附录1《无菌产品生产》和FDA的《无菌工艺指南》等法规都强调了方法验证的重要性。一个经过充分验证的方法是环境监测数据可靠性的基石。

3. 方法验证中回收率的可接受标准是多少?

虽然没有全球统一的强制性标准,但行业内有广泛接受的参考标准:

  • 接触碟法:对于光滑、无孔的表面,回收率通常应不低于50%。很多经过验证的培养基和采样技术可以达到70%-80%甚至更高。

  • 擦拭法:用于接触碟无法取样的不规则表面。其回收率通常低于接触碟法,但一般也应不低于50%。由于操作人员的影响更大,其方法验证尤为重要。

  • 浮游菌和沉降菌:这些方法的“回收率”概念有所不同,更多是通过设备校准、采样流量验证和暴露时间标准化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EllenZ 2025-10-14 14:43

不折算,注册哪个国家就按照哪国的药典要求操作

3个回答

我们针对环测中表面微生物除不能使用接触碟的地方才会使用擦拭法。但首先需要完成擦拭法本身的方法确认,其中会涉及到回收率的确认,其实GMP指南中也明确提到了擦拭法回收率会比较低,需要根据药典指导原则开展相应的回收率测试方法摸索;其次,日常检测中不会根据回收率进行折算,因为已经过方法验证。所以擦拭法建议做为环测中备选方法。

2025-10-16 11:40 Jyolo     

我们的做法也是,方法验证的时候做折算,日常检验的时候不折算。实际微生物监测本身都是数量级展示的,就算没有监测出来微生物,也不能说明没有,只是在这个培养基上没长出来而已,所以日常检测出来的结果报告就是可以的,如果再进行折算,误差反而更大,况且分析方法都是经过验证的,是可以认为用这个方法测试出来的是可以控制风险的。

2025-10-13 13:54 漆白雪黑     

表面监测的回收水平通常较低,这是由于在取样过程中的可变性、使用的分析方法(如过滤)以及所使用的基于微生物生长的技术所决定的。对于所使用的擦拭法,通常回收率可能会比较低,企业可以摸索擦拭法的回收率。

2025-10-13 13:30 kylinpe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