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制剂厂家使用的包材不进行洗消灭,就已经明确了是免洗免灭的包材,如果不是免洗免灭包材还这么做,那就是大问题了;
2、包材厂家的包材是采用的什么工艺,什么灭菌方式,比如辐照灭菌的包材,干热灭菌的包材,背景环境的洁净度等级肯定是有差异;
3、根据NMPA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药包材附录 20241227
第十八条的(四)企业应当根据药包材的产品特点、工艺流程和用途,合理设计、布局和使用厂房、生产设施和设备。参照药品的洁净度级别,确定生产区域的洁净度级别和环境控制要求。洁净区的内表面(墙壁、地面、天棚)应当平整光滑、无裂缝、接口严密、无颗粒物脱落,避免积尘,便于有效清洁,必要时进行消毒。
小结:包材的生产环境,不同工序的生产环境,不是简单的c+a还是b+a,应结合产品特点,工艺流程用途等设计。
发散一下:如果是为了包材供应商审计,建议阅读GMP附录:药包材
分析这个问题要先明确一个原则。包材的生产环境要求不能放低。在征求意见稿的《药包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里就已经有“企业应当根据药包材的产品特点、工艺流程和用途,参照药品的洁净度级别,确定生产区域的洁净度级别。”可见,对无菌产药品的内包材的生产环境是要和药品GMP的相同。不能因为它不是药品就放松。
1. 这种包材通常指的是ready to use (RTU) 类包材,例如胶塞,西林瓶。常见的供应商例如西氏,肖特,OMPI等;
2. 通常情况下,供应商生产(例如西林瓶装巢盒,胶塞装袋RTP)背景环境都是在 ISO 7或者C级,做的比较好的是C+A。很少有B+A生产环境;
3. 生产环境的级别,是需要从客户需求端去看。客户关注的往往是内包材的污染控制水平典型的:可见以及亚可见微粒,内毒,微生物;
4. 从内包材生产工艺看,有后续的辐照或者ETO灭菌,因此这里在考虑生产环境的时候,只要能满足颗粒与内毒的控制即可;
5. 供应商在C+A的环境下,经验证如果能够持续稳定生产出符合质量标准的内包材,那么就可以选择C+A的环境,而不必升级为B+A.
这{{threadTextType}}正{{isAdminText}}
为帮助审核人员更快处理,请填写举报原因:
为帮助审核人员更快处理,请填写举报原因: